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说的是
科技馆设计原理,今天我们说下:
科技馆姓“科”
科技馆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的社会活动,传播科学精神、思想、方法和知识,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,满足公众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(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,建标101—200)。科技馆姓“科”,是科技馆的任务要求,也是题中之义,构成科技馆的身份识别,如果不姓“科”,也就不叫科技馆了。
科技馆姓“科”,是从科技馆定义直接引申出来的。但越是最基本的却往往越被忽略。在现实中,存在这种现象:当一个科技馆规模小、更新慢、去的人少的时候,人们对科技馆多少还有些知道是干什么的,以后扩展成大的,去的孩子越来越多,在人们的印象中科技馆竟跟“游乐园”有些相同了。馆内有空调,好玩的东西多,把孩子朝这个免费的“游乐园”(国内的科技馆大多对未成年人免费)里一放,大可省去看孩子的麻烦,不少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把孩子带到科技馆的,有的科技馆又有意无意地迎合这种心态,把科技馆做得“更好玩”,更吸引孩子。科技馆蜕变成游乐园,是在“科技馆是什么”这种最基本层面上出现了问题,换句话说,它违背了科技馆姓“科”这一基本原理。
科技馆姓“科”,指的是内容姓“科”,内容对公众有科普作用。有的科技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子游戏厅,里面的展项或游戏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的,便被认为姓“科”而堂而皇之地进入科技馆。这显然站不住脚。毒品制作也利用了高科技手段,但毒品不姓“科”,反而还是有害的东西。姓“科”不姓“科”,关键是看内容。好多科技馆在“虚拟”上做文章,虚拟足球,虚拟台球,虚拟乒乓球等。通过虚拟让观众感受一下现代化科技魅力未尚不可,但展示的太多,性质就变了。关键是看展项的内容和目的。如果展项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玩与科普教育无关的游戏,那么这个展项即便实现的技术再高级,它也不姓“科”。再例如,科技馆4D影院应该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等有益内容的,如果仅为了吸引孩子放映血腥的枪战片,就跟本旨背道而驰,跟“科”远远沾不上边,更谈不上姓“科”了。
科技馆能够吸引住孩子,让孩子感兴趣,是好事,但不能忘记科技馆神圣的职责,不能忘记科技馆姓“科”。
科技馆设计原理(下)
科技馆的主人是孩子
据一项全国性调查,到科技馆的成年人与孩子比例为2比8,而仅有的20%成年人当中,还有八成是陪孩子来的(“首届中外科技馆发展网络论坛很有技术含量”,王中亮)。由此计算,真正来科技馆的成年人仅占总人数的4%。可见,名义上科技馆面向的是公众,但实际上孩子占了绝大多数。成年人数量远远小于孩子,国外也存在这种现象。这或许由科技馆固有的天性决定,相对成年人科技馆更适合孩子。对于成年人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供选择,如通过网络。就目前科技馆还远远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,在
科技馆建设也存在资金和技术问题的情况下,一个中小型科技馆如果能做到让孩子满意,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科技馆了。就当前情况看,科技馆只有孩子设计具有其合理性,因为这样仅付出20%可以满足80%的孩子,余下的20%成年人却可能要付出80%的努力。科技馆只为孩子设计,可能伤害了一些完美主义者的感情。但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这样做。“先让大多数人满意起来”,再考虑带动其他人满意起来。
所以,科技馆的主人是孩子。科技馆要明确首先为孩子设计的思想。专家可以帮助规划方案,领导可以拍板,但无论什么情况下,科技馆不是为专家设计,也不是为领导设计。一个科技馆建筑再宏伟,布局再科学,如果里面的内容不为孩子欢迎,科技馆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。当然,这绝对不是否定专家在科技馆具体设计中的作用。事实上,科技馆的设计离不开专家,但科技馆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综合的工程,这就要求专家不仅要有与展项相关的科学知识,还要有心理学、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,否则,设计出来的展品就可能跟孩子的要求脱节,最终被孩子所否定。科技馆失去了孩子,也就丧失了价值。孩子对科技馆的展项选择具有最终发言权。
科技馆要寓教于乐
这条原理不言而喻。科技馆不是学校的课堂,孩子有选择去与不去的权利。在满足第一条原理的基础上,要尽量让科技馆变得“好玩”。科技馆 “好玩”了,去的孩子越多,科技馆实现的价值也就越大。科技馆的价值与孩子数量成正比。
让科技馆充满快乐,是科技馆的生命力所在。科技馆的设计应该远离“灌输”二字。但在现实科技馆设计中,“灌输” 二字总像魔影一样不时浮现。这条原理跟第二条原理相互应。是不是灌输,由孩子的感受决定的。举个例子,有个展项叫“长大以后”,内容是:把画有动物的圆板放到画有各种环境的大图板中,放错了就提示放错,放对了就播放该动物的介绍。设计创意不错,想用游戏的方式来打破常规的“灌输”模式,但遗憾的是,试图躲开“灌输”最后却又回到“灌输”上,因为将动物知识是以一屏又一屏显示的方式来向孩子们传授的,这实际上也是 “灌输”,恐怕没有孩子会有耐心从头到尾看完这些。这个展品实际上就没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。在科技馆,不能有任何的强行灌输,否则孩子们就要说“不”。
科技馆的概念应该超越建筑实体,科技馆的活动也并不应该限制在这个实体内。国外科技馆常常结合科技馆业务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。中国流动科技馆——科普大篷车,打破了常规的科技馆的概念。有的科技馆带领孩子跨出馆门“走进大自然”,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接近大自然,了解大自然。还有的科技馆举办 “走进科普的春天”“沂蒙科普行”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。所以,如果将科技馆的概念跨过混凝土结构的限制进行延伸,实现寓教于乐的方法也就得到无限的拓展。

科技馆设计原理
结论
上述三条原理在层次上呈递进关系,同时相辅相成。
(1)保证科技馆姓“科”,否则就背离了方向;
(2)保证得到孩子的认可与欢迎,没有孩子的认可,一个科技馆无论多么现代化,多么“完美”,都是失败的,孩子是科技馆的上帝;
(3)科技馆要寓教于乐,对“强行灌输”说不,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。